close

去年我把很多的時間放在DYNAMO這隻軟體上面,也得到了很豐碩的成果,

不論是在內部工作的效率提升或者是外部的發表上都是充實的一年。

也得到很多朋友的幫助,再次感謝大家與讀者們。

 

在去年底的時候在FB上面發表了一則感想,也獲得一些前輩跟好手的回復,

如柏基前輩跟紹宏就提供了很寶貴的個人觀點。

cats.jpg

 

其實我的想法很單純,從執行者的角度去挖掘目前BIM的最大效益,

也就是應該把資源投入到目前專案最需要的地方。

這邊強調的是"目前",因為很多時候大家都容易陷入[全生命週期]的迷思,

造成工程需求書與規範上,往往是把細設的工作要求在基設作,

把施工的事情拿到設計去作,最後就是把物管的需求拿到施工段作等等。

這些事情不是不好,甚至都是很重要的,但一旦擺錯期程,

那就是一場災難且又無意義的浪費。

這幾年作BIM下來偶爾會看到一些奇特的需求,例如

1.簡單非造型曲面且無複雜管線的專案,要求把結構體鋼筋建置出來

2.地下停車場的專案作日照或者風洞模擬一類

這些作業真的有提升到專案的品質或者是協助決策、溝通與現場作業?

還是最後只是PCM秀給業主看,好像做了很多東西,後來審計來查比較有料?

這邊的觀點阿叔跟我是一致的,也就是要捨棄[為BIM而病],[為了審計而BIM]這種態度,

去挖掘BIM在專案中真正的價值。

 

於是乎

1.這件事情(流程、成果)是不是非得BIM來做不可。
2.如果用其他工具來做會不會比用BIM做的更快更好。
3.這件事情(流程、成果)用BIM來做是不是浪費大家的時間而沒有實際效益。

 

此三點便是我擔任BIM顧問或規劃專案BIM需求時擺在最前面考量的。

 

也分享給大家,祝各位新年身體健康萬事如意。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BIM 建築資訊 建築設計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修二 的頭像
    修二

    HOUSEGEAR

    修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