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上兩個禮拜的週六(3/18),我代表台灣建築資訊協會技術小組召集人身分出席了台灣BIM聯盟的知識沙龍,

並做一個30分鐘簡短的分享,一開始由土木系謝尚賢教授為此活動做開場,接著是三個簡短的發表,

在本次活動中我是第三個講者,開始由台灣歐特克的技術經理田宏鈞這近段時間來

官方再推行Dynamo的一些點滴,最令人振奮的無非是Dynamo Primer中文(繁體)版的產生,這件事情我也與其中,

很感謝台大土木BIM讀書會郭瀚嶸邀請我參與非官方的翻譯與田經理後續努力促成官方翻譯版的誕生。

接續是FB的Dynamo Design社團的管理者陳南宏,他介紹了Dynamo在事務所端的一些運用,都是他自己實務的經驗,

也很精采。

cats.jpg

(左上謝教授、右上田經理、左下南宏兄、右下筆者)

 

我簡短的說明當天簡報的內容

1.一開始用Time Line的角度來看製造業與營建業製圖與生產工具上的演進,

我們可以發現這幾十年來營建業製圖的變革其實不大,同一套圖說模式在上個世紀就完成了,

但製造業很早就從畫圖給人看改成畫圖給機器看。

01.jpg

所以很早就轉換到3d環境,不需要很多給人判定的標註,例如法規、材料、尺寸等等。

少了人為再次解讀與轉譯的落差也是製造業的效率遠勝於營造業主因之一。

接著討論到我們業界常用的繪圖軟體從cad開始到bim建模軟體等等,各軟體都有3d的繪圖指令也越來越容易上手,

建築設計的曲面複雜度還是低於遊戲、電影等娛樂產業,所以這些軟體在建築上是足夠的。

02.jpg

那為何要轉換到bim的環境製圖,當然不是因為啥全生命週期的框架,畢竟那還是業主關心的,

就設計與施工端而言,無非是效率,當年cad取代手工繪圖也是因為修改與產出的效率提升,

且有資料庫可反覆利用,而目前BIM其實還在累積資料與運用摸索當中。

03.jpg

回到製圖上,CAD圖的資訊是彼此孤立由人賦予其標註與說明。

而bim是將原始離散的圖資,由BIM模型連接起來,也就是整套圖跟著模型連動而非過去改圖要一張一張比對,

平立剖透依圖檢索修正(BIM也是要一張張檢查啦,但是模型建對了就剩下標註的問題)。

04.jpg

以設計端引入BIM作業為例,往往因為流程與產出還是舊的模式,所以產生了很多的節點,

例如2DCAD-BIM建模-BIM產出圖面-CAD加工,單單這樣就產生了兩個節點,

更不論與複委託的資料交換問題,而節點便產生轉換上的虛工,

在設計端頻繁交換資訊的情況下,轉換資料與比對的人時是相當龐大的。

05.jpg

在此有兩個解決的方向

1.改變流程-轉向以BIM作為繪圖與設計工具,而非單單的翻模工作,降低節點的產生。

2.使用API外掛等打破轉換節點,將因轉換損失的效率補救回來。

 

本文討論第二點,也就是從視覺化可編程軟體Dynamo如何打破節點的障礙並提高轉換的效率,

07.jpg

例如在Dynamo中使用參數自適應元件建立帷幕版片,並可給予自動編碼與產生製造尺寸(此範例尚未考慮單元化),

這就是一個生產力的提升。

(大陸工程江副理補充:有顧問專門做這種分析就可以養活自己了)

 

08.jpg

或是我們可以藉由圖形識別的方式來自動建立柱梁,而取代大量的人力翻模作業,

接著再利用圍束區的邊界自動創建樓板。將繁重的翻模作業由自動化執行,我們可以更專注於模型運用上。

09.jpg

或者是可以透過dynamo將房間粉刷數量產出並於於2d圖面上標註尺寸。

也就是把過往要靠人來轉譯的工作,例如將cad的資料轉為3d模型,

或者是把Revit的房間資訊直接產出粉刷數據與計算式子等等。

以上都是直接打破節點的例子,在不改變作業流程與產出成果的狀況下,

唯有打破節點才能彌補bim作業轉換的生產力降低,

這也就是我所謂Dynamo的價值,亦為BIM上之工業革命。

最後我以麥肯錫去年發布的產業報導作為總結

10.jpg

麥肯錫公司長期研究大型營建案得到一個數據,國際大型營建專案平均會延期20%與追加80%,

產生這些延宕與追加的主因之一來自於研發創新投入的不夠。

以汽車業來說研發成本約佔3.5%,航太則是4.5%,但是營造業長期以來都不到1%,

長期複利累積下來差異就是如此巨大。

右邊這張則是他們認為近五年來會影響到營造業的五個重大關鍵。分別是

1.精準測量

2.次世代5DBIM

3.資訊協同與移動裝置運用

4.IOT

5.新的設計、施工方式。

而這些技術都背後都有相當大的資訊量需要拋轉,誰能掌握這些技術並打破這些節點便是下個階段的領頭羊。

以上是我參加此次活動發表內容簡要。

 

我是人稱會走路的BIM圖書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修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