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話說之前參加了台大土木讀書會年前最後一次聚會,

那次展示了一個橋梁設計的模型,

該模型的建立重點是

1.檢核設計與現場實測的比對

2.檢討橋拱、吊索與路燈、欄杆等干涉情況

3.便橋、橋梁與叉路交通日夜巡檢模擬

Image 1.png

(上圖為橋梁BIM模型,此案設計為邑菖工程顧問有限公司,工程經驗豐富、在地化服務之土木顧問公司)

 

在簡報結束後有一位聽眾舉起手來問我說,所以您有在這個模型多建立一些其他參數嗎;

在維護或者其他用途上。

這真是個好問題

page.jpg

(此案除了座標與高程比對外,最多的參數分析都在吊索、鋼拱與欄杆、燈柱等干涉比對)

 

當時是這樣回答的,不考慮技術限制與合約要求之下,我是模型精簡主義者,

於模型中建立任何參數前會考慮下列問題

1.這個參數是給哪個階段的哪一方使用的?

2.現在建置是不是最適當的時機?

3.這個參數建置後誰來維護或檢核?

4.這個參數資訊填入的格式是否標準化了?

另外,也是重容易被忽略的一點

5.這個參數何時會失效或者該移除?

------------------------------------

回應到標題

[參數為何而建;為誰而建?] 

因為去年開始BIM的FM議題開始在業界發燒,所以常常業主的規範中都會訂立一些保固年限、廠商聯絡資料等等訊息,

或者是建模單位開啟模型說,[對,我們把COBIE的資料建置在模型中了。]搞得好像模型有做COBIE就等於有做FM了。

但是真的對物業管理有了解的朋友都知道建置資料跟執行物管那完全是兩回事。

04.jpg

(此圖引用郭榮欽老師之報告書內容,說明例如工作、資源與備品等等真的物管流程與計畫都不是設計施工端可以建出來的)

 

物管不是模型、資料庫與一個平台的事情,運作的核心是物業管理的KNOWHOW。

在不知道後續使用者如何使用模型與管理資料之前,附加的參數沒有太大的意義,

畢竟這些資訊跟物管的流程並沒有整合起來,

所以更多的是模型被供起來,物管還是依據之前的老路子作業;

也就是原先規範的用意完全喪失,僅淪為驗收的依據。

最後舉個例子,下面是最近一個指標公共工程施工段的BIM規範,

來看關於帷幕資訊的建置要求,

規範.jpg

(規範中機電與帷幕牆各佔45%的價金,土建的BIM都不用費用??)

要建這些資訊不是不行,但建置的意義為何?

今天如果建立的是門窗五金表,那在五金故障的時候

還可以從模型調查料件型號,避免買錯。

假設今天帷幕漏水,那大多是填縫材老化、或者是氣候、地震造成框料形變而產生縫隙。

而廠務能做的也是打電話找原先施作廠商來檢視外牆問題點,

應該不會打電話跟廠商說[那個二三樓梁帶的矽利康老化,帶個兩箱道康寧991過來修補],

廠商來了還是觀察、找出問題點,如要更換五金料件則是去找廠製資料,也不會看模型。

 

所以回到標題,近來公共工程BIM規範流行參數取勝,但如果[不知為何而建,為誰而建?],

那這些參數有如雞肋,一點實務價值都沒有。

 

 

 

 

arrow
arrow

    修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